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8的文章

Comet CAG-300X人工接地

圖片
住在大樓玩無線電,基本上就是受到「天地夾攻」,天線難搞,若頂樓不行,只能在陽台求生存。而且除非陽台夠寬,足夠架設偶極子天線(dipole)、八木天線(yagi)等平衡式天線(然而HF頻段這些天線都很大支),若因空間因素改用單邊天線如ground plane、倒L天線(inverted L)、以及長線天線(long wire)等,就又得面對地網的問題,地網的長度、舖設角度、每波段的線數都得靠土法煉鋼慢慢測試,而且測試好之後還得固定住,而陽台往往除了架天線之外還有其他用途,地板往往也沒有足夠空間固定這些地網線。 我目前HF的天線設置,是採用一支底部加感的GP,鎖在陽台欄杆上,振子水平伸出懸空。接地則是先將鐵欄杆(磨除一小塊漆面)與天線接地端導通,另接一束五米長12P排線,撕開灑在雨遮上。在花費許多時間精力測試,包括地網各種角度撒出、以綁線方式調整長度之後,搭配加感線圈調整,總算大概知道在常用波段(7mhz、14mhz、18mhz、21mhz、25mhz等)在天分上如何得到可以接受的數據(SWR 1.4以下、阻抗45-58之間)。 但是問題來了,我的地網是「撒」在雨遮上,在欄杆之外,人沒有辦法過去把地網固定。風一吹,馬上就吹皺一池春水,好不容易tune好的天線,又得全部重來。 因此,我就不斷上網尋找解決方案,發現了 人工接地 這個概念。經過與前輩OM討論,人工接地的概念其實就是在接地端接一個類似天調的裝置,以調整感抗、匹配的方式,在實體地網線長度不變的前提下,改變它的電氣長度。美國 MFJ 和 日本Comet 都有類似產品,因為後者可用波段較寬(到54mhz,前者只有到30mhz),而且後者可以接兩條不同長度的地網線切換使用,我因而趁著特價購入了後者:Comet CAG-300x。 隨貨還附贈空白(印表機用)QSL卡: 樸素的外箱: 正面,三顆調整旋紐以及RF電流表: 背面圖忘記拍,借用網路上的圖片,兩個紅色的端子就是兩條地線接頭、右下角是面板表頭燈電源輸入以及接機子(以及天調)的地線端的端子,上方則是表頭燈開關: 原廠說明書提供的接線方式: 我先以2.5米長度的地網(根據說明書應該適用於3.5-28mhz)接在output 1、output 2則接透過冷水管直通地下的線(雖然根據 國外網站 的說...

業餘無線電圈內奇遇(二)

那年六月,我在一個聚會首次認識了J哥。那時J哥在示範與國外通聯。出現了日本訊號,他把麥克風交給我,我就把我練習很久的「無線電日文」拿出來用。但訊號不好,那次沒有完成通聯。此時有趣的來了,J哥說:「接下來日文給你、英文給我。」我心中不禁莞爾,因為我日文那時剛學,會講的就那三句(現在應該有三十句),而英文不敢說有多好,但多益完全沒準備去考也是950起跳的。後來,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友台來參觀我們的「攤位」,此時J哥和他說:「We are going to change base there.」這位美國友台臉上充滿白人問號(他是白人)大概是聽不懂這句話的意思是「我們要轉移陣地過去那邊。」 更有趣的在後面,事後這位J兄不斷地提供他天線的知識。但我這個人喜歡多方面學習,開始接觸無線電後,馬上把ARRL的天線手冊買來讀完(當然能讀懂多少不敢說),上網研讀英文、日文的資料(中文的真的不多)並且整理個人筆記。我與J兄討論天線的話題,只要對他的指教提出異見,話題總是會結束在他說:「理論和實務是不一樣的。」我知識淺薄(到現在其實也一知半解),只能繼續摸索學習下去,然後一直試著在所謂的11米(其實除了40個市民頻道外,都屬於非法頻道),嘗試通聯。 喔,對了,還有呼號的事。 11米freeband(再說一次,不是CB)國際上的慣例是呼號和各社群申請後編碼,J君此時已經以某社團的「國內總介紹人」自居。但我一向不喜歡這種「人對事情才對」的情況(或是說工作上這種情況多到令人反胃,基於嗜好玩個無線電,我想盡量避免。而且無線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自由不是嗎?)所以就自尋出路,弄好了一個呼號。J君此時就很熱心的來說,我申請的這個社團是很冷門的歐洲社團,繼續擺出「我這條路是唯一的正道」的姿態。我也不以為意,反正qrz11.com的資料我登錄上去,和我通聯到的友台可以查得到就好。皇天不負苦心人,多次嘗試後,我總算與泰國友台通聯上。通聯紀錄也正式被登錄在網站上。 然後,J君再臨。 「我叫他把天線對你這邊,你才通聯到的。」我覺得玩無線電其實是很個人的事情,事情至此,我對於這種「好為人師」的行為的忍受已經到達極限。又想到J哥之前說他和日本CB圈的「老大」也認識。 於是,我決定釣個魚。 我貼上我和泰國台通聯的影片在FB公開社團(公開張貼通訊影音其實是違法的,小朋友...

FT-857D GOBOX

圖片
生活在都市叢林,玩無線電就是要在夾縫中求生存。其中一種作法是野外架台,到地勢高、空曠的好點位通聯,把無線電變成一種戶外活動。 國外許多友台將機子和周邊配備裝箱,成為一提就走的 GO BOX ,除了減少出門前準備機絲的時間外,在架台地點也可以快速部署、撤收。 上網研究了國內外OM的GO BOX構成,發現外箱主要分為兩種:第一種是 音響公司用的rack box(台灣叫做瑞克箱) 、再來是 裝攝影器材或空拍機等的塑膠器密提箱 。前者的好處是前後蓋可開,基本上可以線路全部接好,到了架台地點天線、電源一接即可開始通聯,也由於前後蓋可開,即使是面板固定無法分離的無線電機,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。瑞克箱的缺點就是非常重,重量可能很接近肚子裡裝的機子的重量。塑膠氣密箱的好處就是輕,缺點就是只有上蓋可掀開,可能要花一些巧思才能真正做到「快速部署」,此外氣密箱的散熱性應該也比不上「前後直通」的瑞克箱。 後來還是基於重量考量,尤其4U以上的瑞克箱裝滿機子應該很難手提行走,連同天線電池等其他物品,往往需要動用手推車,因此就決定往塑膠氣密箱的方向走。 以下是我的FT-857D GO BOX設置。 由於不想在氣密箱上鑽孔破壞氣密性,所以先在機子後面加裝L型轉接頭,方便由上而下接饋線: 下圖左邊是箱子的「內建」電源,採用A123磷酸鋰鐵電池,容量5AH(若不夠用再接我的20AH電池包)。基於和上面一樣的理由,不想在箱子上鑽孔鎖機器,因此所有的固定都採用 3M dual lock強力魔鬼氈 ,目前感覺固定強度足夠。圖中後方是mAT-30天調。電池上方有紅綠色旋鈕的小盒子是半DIY的USB Data Link: 上蓋內側除了很騷包地貼上Yaesu貼紙外,還有一個電源分配盒,並黏上一條LED燈帶,方便夜間通聯: 面板固定在上蓋內側,箱內還有一台大陸白牌Pipo X8迷你電腦,安裝Windows 10,方便 FT8等數位模式通聯 與使用如 N1MM 等火腿軟體: 開箱部署演練: 日後持續改善方向包括了加裝風扇促進散熱等,美國友台 K4KYD的GO BOX 是我目前看過完成度最高的。 謝謝大家指教,有機會空中相見!